2023-02-02 11:10 瀏覽量:19812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訊(記者谷秀燕)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基于大數據與輿情社會影響力測算結果,共同梳理出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食品行業中“價格刺客”“科技與狠活”“預制菜”等熱點話題關注度高。
“價格刺客”有違明碼標價誠信原則,該話題社會影響力達94.2。“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等詞出現,反映出消費者對現實生活中存在未明碼標價、計量單位不統一、價簽不規范等問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不滿情緒。輿論認為,“價格刺客”就是利用不規范標價等各種手段,將一些高價商品偽裝成普通商品,從而“套路”消費者買單,實質上是一種變相價格欺詐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2022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明確要求,經營者應當以顯著方式進行明碼標價,明確標示價格所對應的商品或者服務。各地監管部門應當嚴格執法,把規定真正落到實處,杜絕各類變相價格欺詐的“套路”,讓消費者能夠明明白白消費。商家應當恪守道德底線,遵守價格法規,嚴格規范明碼標價行為,避免消費者花“冤枉錢”,營造一個誠信、安全、放心的良好消費環境。
“科技與狠活”折射消費者對食品非法添加的擔憂,該話題社會影響力達92.2。2022年下半年以來,一些博主發布揭秘食品制作“內幕”的短視頻,號稱“科技與狠活”,引發輿論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有消費者認為,此類現象暴露出當下市場上存在的一些利用食品添加劑“合成食品”,威脅消費者健康的問題;但也有觀點稱,此類短視頻是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讀,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劑的概念,有制造噱頭博取關注的嫌疑。輿論認為,公眾對于“科技與狠活”的相信和追捧側面反映出其對市場上泛濫的“非法添加物”的不滿和抵制。輿論呼吁,市場和政府要協作配合,消除公眾對食品安全隱患的擔憂,為食品添加劑“正名”。一方面,食品企業應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合規地使用食品添加劑,并及時準確地告知消費者,將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另一方面,相關部門需加強審查與監督,加大對違法違規濫用食品添加劑的打擊力度。
預制菜產品品質及應用場景存在侵權隱患,該話題社會影響力達87.5。近年來,具有方便快捷、種類豐富等優勢的預制菜站上了風口,其降低經營成本等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餐飲企業嘗試布局。然而,消費者的爭議之聲也日益上漲,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當前消費者在餐飲選擇上追求高效便捷的同時,愈發重視安全和營養,而預制菜卻屢被曝出存在質量參差不齊、口味欠佳、標識信息標注不全等問題,引發消費者擔憂;另一方面是一些餐飲商戶或有意或無意地隱瞞了餐品由預制菜制作的情況,導致希望品嘗廚師現炒餐品的消費者感覺“受到了欺騙”。對此,輿論呼吁,有關部門、行業協會要探索構建預制菜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共同研究制定預制菜相關標準,守牢食品安全底線,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預制菜生產、銷售企業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堅持健康、綠色、環保等理念,提升預制菜的加工、保存、運輸技術,讓預制菜既健康又美味。使用預制菜的餐飲企業也要做好告知工作,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中國食品報》(2023年02月02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