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13:28 瀏覽量:14101 來源:酩閱
驀然一回望,才發現,我已許久沒有提筆寫文章了。
這幾天再度來到西安,這個文化的“圣地厚土”。一個午間,與金東集團副總裁、太白酒總經理陳錦鴻和金徽酒副總經理廖結兵兩位兄長喝酒吃茶。
言敘了畢后,在回酒店的路上,我突然很是感慨與陳錦鴻總說:以前走到哪里,隨手就可寫一篇千字小文,甚至多次在參與活動或到訪學習回程的路上,就可以將一篇文章記好、寫畢,想來因為種種原因,或忙或惰或是其他理由,我竟已然多年沒有頓筆行文的心性,頗為感慨。
我剛開始與酒結緣,是在2008年的9月。那時候剛剛進入四特工作,猶記得是在北京朝外大街的佳匯國際中心,從連四特是江西的酒都不知道開始,一路歷經各種變動,走著走著到今天,2023年,恍惚之間竟已有了十五個年頭。
時間,真是從未給人以絲毫的喘息!
△ 在宜賓五糧液
我常跟朋友們說,自我入酒業以來已行走了兩千多家酒企。
有細心的朋友會去數:一年365天,1000家需要不斷的走3年,會質疑怎么可能?甚至我酒業的老師也會說我亂講,我只能說“老師,是真的”,然而他卻依然質疑,我無法辯駁,也不能多說。因為他是一位著名的白酒專家,在他看來,他在酒業30多年都未曾到過,我又怎能做到呢。
其實,這是時代的產物。
宋代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縱是“共飲長江水”卻只能是“日日思君不見君”。老師當時的年代,因為交通環境和時代背景的不同,所以一切都完全不同。
現如今,單就一個茅臺鎮,大大小小的酒廠作坊,有生產許可證的就有300多家,小酒廠、燒坊更是不計其數。我第一次到茅臺鎮是2016年上半年,至今斷斷續續已住了多少個日夜。無論是今番的“萬億茅臺”到甚至幾乎沒有生產能力的小酒廠,我在茅臺的時候最多的一天也曾到過四五家,總共到訪的數量至少也是數百家吧!
△ 在貴州酒廠生產一線品嘗新酒
△ 于茅臺鎮億度酒莊小聚
又比如山東那么多的酒企,無論是老名酒的景芝、孔府家、秦池,還有泰山特曲、扳倒井,古貝春等,記得2013年左右到山東參加他們的糖酒會,當時統計說山東過億的酒企就超過30家。一路走來,走著看著,都是滿滿的回憶。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年我到了沈陽,當地的一個朋友讓我去他那看看,過去后了解到他們是幾個退伍軍人搞的,酒廠就在一個院子里,就一口窖池、一個酒甑,典型的一個小作坊。所以,當你真的進入一個行業,當你真的想要了解它、切身體會它,當我們聞著酒香走近它、品嘗它,從小酌微醺到酣暢淋漓…愛好和混跡絕對是不一樣的。
說來也正是一路上走了那么多的酒廠,有了這些不一樣的經歷,才有了很多不一樣的對酒業的認知與看法。
所以我總是在想我是不是應該把那些流失的歲月再找回來。也許有一天,我要再走一遍我曾走過的路,彌補那個時代沒有過多記錄、沒有照片為證的遺憾,有則記之無則加勉。在行走當中越來越了解中國酒業的深度靈魂,同時回答那些“就算你每天走一家也得走多少個日夜”的質疑。
△ 早期在李渡酒廠的聚首
△ 酒業清華班8期 游學牛欄山
我們現在在做《酩人》。把對中國酒業有過貢獻的酒業前浪們,或是為酒業做著一些特別而有意義的事兒的人,甚至普通的釀酒工人、營銷人員,我們都想采訪一遍,寫出來。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布了十幾個人,我們還會寫很多很多,這是我們的一個長期工作。所以我們也做了個“火炬計劃”,要把這個酒業思想的火炬傳遞下去,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還有我自己也開辟了一個欄目,我想我就叫《酩見》。我或許會重走一遍我的酒業之路,再講一次發生的這些故事。甚至我也許會帶著我的孩子、我的家人一起,重新經歷這些可貴的記憶。就像重放一遍經典的老電影,但不再是形單影只,從青年到父輩,我也想要將我人生的感觸傳承下去。
△ 與敬愛的梁老到訪江西婺酒酒業
△ 在杭州,與朱躍明、王軍回望酒商之路
走過這么多的酒廠,可能唯一的遺憾就是酒量有限。我在外面開玩笑說,我是我們家酒量最好的,可以喝二兩酒!為什么呢?因為我家都不喝酒。工作了之后沒辦法,硬著頭皮才鍛煉出來了一點點,不過每次也都會“臉紅脖子粗”,說不喝不喝又喝了,喝著喝著又多了。即便現在我的倉庫里存著幾千箱酒,因為基因和生活習慣,沒有應酬的時候我也從來不喝。
了解我的朋友很多人都知道我其實很喜歡喝茶,或許因為我的父親就是做茶的。在以前小的時候,他經營了當地的一個茶廠,后來我自己也愛上了茶,在深圳也開過幾年時間茶館,家里現在也存著很多不同種類的茶。
學無止盡,我到今天也依然認為我對酒、對茶一知半解,所以我們未來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要學。
這些年來我走了很多地方,有的是因為工作需求,有的則是自己也想去看看新的東西。記得在我創業的第二年,2014年的時候,有過一次18天到了7個省13個城市的經歷,這18天里沒有睡過同一張床。
我從深圳出發,到江西、湖南、湖北,再轉身西北從陜西到青海、甘肅,最夸張的一次是我一天飛了4個城市,中途雖然是因為轉機,但總也是不同城市的體驗,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回想起來還挺感謝一路相隨的朋友的支持,才讓我有了今天可以說出來的資本。
△ 《酩人》專訪:在巖博,相約余留芬書記
△ 在河南與朋友們相聚、暢飲
有時候還挺懷念原來的自己的,我記得最初做公眾號的時候,就是想有機會寫寫東西、記錄自己的生活,直到后面做了《酩閱》,初心也是希望做一件對于自己從事的行業而言有意義的事,隨時寫一篇文章、提些觀點,雖然現在時間越來越碎片了,但終究是一種好的經歷,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算數”。我跟我的朋友們、同事們講,我說所有的“經歷”,如果你沒有變成為你的“經驗”,那就只能是“經過”。所以我希望我現在做的這些事兒對我的未來是有意義的。
這就是我不同的酒業人生,希望我能一直在這個路上一直走,未來能夠紀錄下我所走過的這些路徑,還可以一直喝好酒,和那些共同在酒業奮斗的同仁們一起走下去。
△ 在中國酒的江湖里不斷行走,終而看見酒香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借著“酒”,感謝大家,謝謝大家的陪伴,期待我們未來的每一天,身邊都會有相伴的好友同仁,常約常聚,我們共同見證一個時代,共同相隨,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