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11:01 瀏覽量:24983 來源:人社部網站
近日,人社部印發《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9—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要求各地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帶動農民工隊伍技能素質全面提升。
哪些群體屬于新生代農民工?
根據《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民工,一般稱為“新生代農民工”。《計劃》實施的對象,就是聚焦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村戶籍、已從事或擬從事非農產業的新生代農民工。
新生代農民工有多少?
據統計,全國農民工總量目前已接近3億人,而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占了一半,并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
為什么要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首先,沒接受過專業技能教育的人數多。從《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數據來看,接近3億的農民工中,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新生代農民工有其個性特點。新生代農民工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體現出的特質是“兩高、兩強和兩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技能提升意愿強、創業意識強;就業穩定性低、技能水平低。
第三,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確實還存在制度政策不夠完善、覆蓋面不夠廣泛、規模需要擴大、針對性有效性不強、促進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脫貧的支持度不夠等問題。
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重要性在哪里?
農民工是新時期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多種形式的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相繼展開。2014—2017年,全國累計開展政府補貼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3856萬人次。幫助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增加受教育培訓機會,提高其專業技能和勝任崗位能力,有利于促使他們成為高素質技能勞動者,實現穩定就業。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
《計劃》提出了哪些創新舉措擴大培訓規模?
總的思路是分類施策。在具體措施中,明確將從事非農產業的技能勞動者都納入培訓計劃,在不同就業形態對應的培訓中,分別提出創新舉措。
一是對準備就業人員,提出對登記培訓愿望的農民工,在1個月內提供相應的培訓信息或統籌組織參加培訓。這個時限要求,能盡量適應農民工最迫切的就業需要,提供技能培訓。
二是對已就業人員,提出鼓勵企業重點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對具備條件的技能人才,開展崗位創新創效培訓。強調加強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愛崗敬業,追求精益求精。這項措施,重在鼓勵用工單位將農民工培養成為高技能、高素質、穩定就業的勞動者,實現農民工與企業的雙贏。2018年人社部在全國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已經要求各地將農民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三是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提出精準掌握就業困難人員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優先提供技能培訓服務或技工教育。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階段,鄉村振興正在蓬勃開展。技能培訓是促進就業脫貧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這一舉措,將積極促進貧困勞動力脫貧,并防止返貧。
四是對擬創業和創業初期人員,提出重點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員開展以創辦個體工商戶和創辦小微企業為中心的創業技能培訓。對已創業人員,持續開展改善或擴大企業經營的創業能力提升培訓和企業經營指導。這一舉措體現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對創業技能的要求,并充分考慮了新生代農民工實際情況,將幫助更多農民工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培訓方式上,不再是傳統單一的集中授課、填鴨式教學,形式可以更靈活。勞動者可以自主選擇、按標準領取補貼。
在三個方面突破傳統做法,明確提出新要求。
一是創新培訓內容和方式。當前,制造業重點領域、現代服務業和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我們明確提出要對新生代農民工積極開展產業發展和就業需求量大、急需緊缺職業(工種)技能培訓,促進他們成為產業工人。逐步推廣企校合作、工學一體化、“互聯網+職業培訓”、職業培訓包、多媒體資源培訓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
二是擴大培訓供給。各地培訓機構發展不均衡,制約了培訓規模和效果。我們明確提出要通過政府示范激勵,帶動社會培訓資源參與。逐步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市場化、社會化。推動落實勞動者自主選擇、按標準領取補貼的政府購買服務方式。
三是做好公共就業服務。就業是民生之本,檢測培訓質量效果的根本指標也是就業。為促進培訓就業一體化,我們明確提出,支持職業培訓機構與行業協會、大中型企業、勞務輸出機構等建立聯合體,開展培訓就業一站式服務。推進勞務輸入地與輸出地聯動對接,延長新生代農民工跨區域培訓就業服務鏈條。
人社部門負責人表示,以后,各地要減少參訓人員培訓費“先墊后支”情況,探索培訓券補貼方式。支持引導企業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并合理使用。
據了解,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還將與“春潮行動”、返鄉創業培訓行動計劃、深度貧困地區技能扶貧行動、技能扶貧千校行動等工作做好對接,統籌推進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2019—2022年)
為貫徹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幫助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增加受教育培訓機會,提高專業技能和勝任崗位能力,將其培養成為高素質技能勞動者和穩定就業的產業工人,特制定本計劃。
一、充分認識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的重要意義
全國農民工總量約為2.9億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已占農民工總量的一半以上,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大以來,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面對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就業形勢需要和龐大的農民工總量,培訓工作仍然存在制度不夠健全、覆蓋面不夠廣泛、規模不夠大、針對性有效性不強、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的支持度不夠等問題。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帶動農民工隊伍技能素質全面提升,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重要任務,是促進就業創業、鄉村振興和扶貧脫貧的有效舉措,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動能培育的必然要求,對于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高度重視,集中整合有關政策和資源,形成合力,面向新生代農民工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作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舉措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需求和農民工技能就業、高質量就業需要,保障就業局勢穩定,聚焦新生代農民工,針對群體和時代特點,開展大規模、多層次、高質量、有保障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多渠道轉移就業,提高就業質量。
(二)目標任務。逐步形成就業導向、政策扶持、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運行機制,健全培訓需求調查、職業指導、分類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到2022年末,努力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普遍、普及、普惠”的目標,即普遍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覆蓋率;普及職業技能培訓課程資源,提高培訓可及性;普惠性補貼政策全面落實,提高各方主動參與培訓積極性。
三、大規模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
(三)廣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促進轉移就業。對在公共就業服務平臺登記培訓愿望的農民工,在1個月內提供相應的培訓信息或統籌組織參加培訓,實現轉移就業前掌握就業基本常識并至少掌握一項職業技能。對初次到城鎮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必要的引導性培訓。對失業和轉崗人員,引導并組織參加新技能培訓,幫助其盡快返崗轉崗。重點根據企業崗位實際需求開展訂單定崗培訓,結合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定向培訓。
(四)大力推進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支持崗位成才。支持企業對農民工廣泛開展技能培訓,重點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崗前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等,進一步提高其就業穩定性。圍繞提高產品質量和促進安全生產,經常性開展安全知識、操作規程、規章制度培訓。對具備較高職業技能和自主創新意愿的人員,特別是企業拔尖技能人才,開展崗位創新創效培訓。加強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愛崗敬業,追求精益求精。
(五)精準開展技能扶貧培訓,助力脫貧攻堅。精準掌握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低保家庭勞動力、特困救助供養人員和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情況,結合扶貧項目和用工需求,優先為有培訓意愿的人員提供精準技能培訓服務,優先為有就讀技工院校意愿的人員提供技工教育,幫助他們實現技能就業脫貧。
(六)積極開展創業創新培訓,培養創業帶頭人。將有意愿開展創業活動和處于創業初期的農民工全部納入創業培訓服務范圍,開展創業培訓服務。重點對新生代農民工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員開展以創辦個體工商戶和創辦小微企業為中心的創業技能培訓,提供開業指導和創業孵化、創業政策支持,提高創業成功率。對已創業人員,持續開展改善或擴大企業經營的創業能力提升培訓和企業經營指導,加強創業公共服務,提升經營管理能力。
四、切實提高培訓質量
(七)創新培訓內容和方式,提高培訓針對性有效性。根據制造業重點領域、現代服務業和鄉村振興對技能人才需要,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積極開展相關職業(工種)技能培訓。逐步推廣工學一體化、“互聯網+職業培訓”、職業培訓包、多媒體資源培訓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多樣化、個性化培訓需求。根據當地新生代農民工特點和產業發展實際,打造特色培訓品牌。
(八)擴大培訓供給,實行市場化社會化培訓機制。政府投資建設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要率先做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帶動其他培訓資源參與。逐步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項目目錄清單管理,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放。推動落實勞動者自主選擇職業培訓機構和培訓項目、按培訓補貼標準領取補貼的政府購買服務方式。
(九)做好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多渠道公開職業培訓信息,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對就業趨勢、培訓政策、課程內容等信息的知曉度。支持職業培訓機構與行業協會、大中型企業、勞務輸出機構等建立聯合體,開展培訓就業一站式服務。推進勞務輸入地與輸出地聯動對接,延長新生代農民工跨區域培訓就業服務鏈條。加強就業形勢監測,對就業不穩定的農民工,及時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
五、強化保障措施
(十)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以農民工就業和培訓的統計調查數據為基礎,科學規劃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工作。做好現有各項培訓政策措施的銜接融合,發揮相關部門職能優勢,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就業、人力資源市場、職業培訓、技工院校管理、職業技能鑒定、農民工工作、失業保險、勞動監察等部門要明確職責、密切協作,加強工作督導,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十一)加大扶持力度,落實補貼政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和就業創業扶持力度。落實相關補貼政策,減少參訓人員“先墊后支”情況,探索培訓券補貼方式。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按規定落實免費參加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做好《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財建〔2006〕317號)和《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51號)的宣傳解讀和政策落實,支持引導企業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并合理使用。
(十二)優化社會環境,形成良好氛圍。各地要采取多種方式大力宣傳職業培訓和技術工人待遇等政策,深入解讀各項惠及農民工、培訓機構、用人單位的政策措施,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及時總結推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有效經驗,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的實施。每年至少對鄉(鎮)、村有關工作人員開展1次職業培訓等相關政策培訓,鄉(鎮)、村要加強相關政策宣傳講解和典型人物事跡宣傳,激發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成才的內生動力。(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