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5:26 瀏覽量:1336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在12月15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在介紹政策扶貧有關情況時表示,自然資源部計劃出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用地保障政策,以發展縣域經濟為統領,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保障用地 建高標準農田提高產出率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自然資源部持續創新完善自然資源領域政策舉措,在保障用地、拓寬資金等方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應有努力和貢獻。
莊少勤指出,在空間規劃方面,支持貧困地區通過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保障農村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的空間。在做好脫貧攻堅用地保障的同時,指導和督促地方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紅線、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和維護群眾利益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土地扶貧政策,既開辟綠色通道,又嚴格監管,防止違法違規用地。同時,發揮自然資源部的專業優勢,比如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圈定富硒土地資源,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找水打井,解決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難題。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委副書記、縣長沙英表示,普格縣作為國家深度貧困縣,自進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階段以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扶貧政策,極大緩解了項目用地緊缺、扶貧資金短缺和土地耕種貧瘠矛盾。沙英說:“種養產業是托起群眾‘致富夢’的根本,重要的還是要提高土地產出率。如文坪鄉沙鍋坪村原有耕地零星分散、石塊較多,老鄉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我們充分利用土地開發整理特殊支持政策,開展了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間道路以及生態防護等綜合治理,建成高標準農田1000多畝,有力保障了380多戶1500多名貧困戶實現了長期穩定增收。同時,我們還始終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嚴格開展了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堅決把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紅線以內,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地質扶貧 發現和轉化資源優勢
當下我國正處于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轉向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時期,地質扶貧已經成為地質事業轉型創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室主任吳登定表示,地質扶貧主要是發揮地質科技優勢,在查明貧困地區資源環境稟賦的基礎上,一方面,發現資源優勢、轉化資源優勢,支撐發展脫貧攻堅新產業;另一方面,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著力補齊脫貧攻堅短板。
吳登定解釋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加大地質調查項目資金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條以找水打井、富硒土地、災害防治、地質旅游和綠色礦山為主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解決貧困地區突出民生問題、助力就業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取得了實際成效,也贏得了地方政府和貧困群眾的普遍歡迎。
在找水打井方面,解決飲水安全問題。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中的飲水安全問題,在江西贛南紅層區、滇桂黔巖溶區和西部干旱區等資源型、水質型缺水和季節性缺水嚴重地區,深入調查摸底,精準對接需求,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實行一點一策,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總涌水量超過20萬噸/天,為嚴重缺水地區貧困群眾提供了生產生活水源保障。
在調查富硒土地方面,支撐富硒產業發展。先后在貧困地區調查圈定綠色富硒土地2366萬畝,支撐江西贛州、云南昭通、貴州黔西、黑龍江海倫等地建設300余處富硒農業產業示范園,形成了夢江南、虔農、五色谷等一批市場暢銷綠色富硒農產品品牌,推動貧困地區走上富硒產業致富之路。
總體穩定 出臺三產融合用地保障政策
莊少勤表示,目前,自然資源部將重點從繼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政策;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在更高起點上推進鄉村振興;計劃出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用地保障政策三個方面考慮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莊少勤指出,過渡期間要堅持既定的工作原則不變,生態優先、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區域統籌、維護群眾利益這些基本原則一致。同時,要保持調劑范圍、價格標準、量價雙重調節機制和監管責任不變。還要結合新的形勢要求,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框架下進一步完善調節的工作路徑。
莊少勤重點解釋了自然資源部將以發展縣域經濟為統領,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他指出,要在縣域范圍內統籌農村產業用地布局。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要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鄉鎮園區集聚,對利用本地資源、不侵占永久基本農田、不破壞生態環境和歷史風貌的農村旅游、電商、農產品初加工產業用地可以就近布局,形成一個縣域統籌的農村產業布局。同時,要加大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力度。這些年來,國家在土地方面對農村發展給予很大支持,調查發現,農村的人口雖然在減少,但是農村建設用地的總量一直在增加。所以農村建設用地盤活的潛力非常大。因此,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方式,探索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增存掛鉤這樣新的方式,促進農村建設用地布局的優化,為農村產業發展騰挪出新的空間。另外,要進一步強化用地計劃保障和審批管理。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統籌安排農村產業發展用地的規模和計劃指標,優化用地的審批和規劃許可流程,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