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0:55 瀏覽量:1247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記者從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獲悉,北京市民政局近日下發了“在北京西城區、昌平區啟動驛站助餐服務數字化項目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市將養老驛站供餐數據化作為2021年的重要工作內容。試點工作引入餓了么社會訂餐平臺,同時與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合作,通過推遴選適宜的社會餐飲企業、中央廚房、團餐企業、餐飲集配中心、大型養老院餐廳入駐為社區老年人供餐,運用互聯網技術探索服務的全鏈路數字化、精準送達、可持續等模式,豐富老年人居家用餐選擇。
老年餐線上需求快速增長
為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安心養老,近年來多個省市陸續在社區建立養老驛站,僅北京就有千家。但養老驛站在開展助餐服務中卻遭遇鏈接符合要求的供餐方難,提供符合老年人消費水平、營養健康需求的老年餐難,用餐數據統一歸集難等問題。為此,驛站助餐服務數字化項目試點工作選擇餓了么提供點餐平臺,并由專業運營人員按標準進行審核。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提出餐標準、餐品價格基準、不同餐段要求,對餐品供應與老年人需求的匹配度進行把關,包括對平臺供應商進行老年餐制作培訓,對所有平臺上線餐品進行評估。協助組織對有吞咽困難、咀嚼困難等老年人提供勻漿膳、鼻飼食品、營養配餐粉等特定食品。對試點區在驛站接受老年餐服務的老人和受政府委托對特定服務對象(如重殘、重度失能老年人等)進行營養狀況評估,并做好使用專用餐食前后營養狀況跟蹤對比,運用數據客觀反映項目績效。
根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老年人的餐飲需求也在急劇上升。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主任付萍說,“按照北京西城區民政局提供的數字,西城區現有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28.5萬人,80歲及以上老人5.1萬,重殘老人3893人。按照營養食品分會的調查,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務就是助餐和保潔,如何為他們提供更好服務是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據餓了么方面介紹,平臺上50歲以上消費者的訂單量一直保持著急速增長態勢,2019年,餓了么平臺上老年餐訂單量就出現了10倍以上的同比增幅。疫情發生后,安全的無接觸服務更受老年人歡迎,外賣訂單上漲尤為明顯。記者從北京幾家養老驛站了解到,因為規模相對較小,自身不具備老年餐的制作能力,目前驛站多以微信群溝通方式,驛站工作人員定期將未來一周的菜單發到群里,老年人直接在群里下單,每天每家驛站能接到幾十筆訂單。付萍分析認為,線上點餐需求的老年人數量在不斷增多,但這種需求實際在市場中的轉換率卻并不理想,真正下單點餐的老年人占比可能還不到一成,“數字鴻溝”對老年消費市場的擴容形成了一定的阻礙,限制了不少老年人進場。顯然,在利用數字化優勢大幅提高智慧助老的效率和覆蓋范圍上,平臺型互聯網企業大有可為。自2017年以來,餓了么就在嘗試聯合多方為老年消費群體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本地生活服務。截至目前,平臺已在廣州、上海、天津、杭州等地與政府機構、養老驛站、長者餐廳等合作開展“老年食堂”項目,為周邊老人提供專項送餐服務。
為了滿足符合老年人特點的就餐營養需求,餓了么還與中國營養學會、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以及優質餐飲企業等開展長期合作,共同推動、制定“老年人用餐營養參考標準”,鼓勵平臺下企業開發各類質優價廉的“營養餐”。
應對老齡化亟須給出營養方案
為了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從2017年開始,在黑龍江、廣東、重慶、北京等地為一線養老機構、社區開設營養先鋒班和老年營養師培訓班,培訓營養人才。2020年末,學會為北京西城區驛站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付萍、北京協和醫院陳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康復醫學科言語治療師王如蜜、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趙虹等營養大咖,餓了么食品安全專家苗虹、資深養老院餐飲總監吳騏華等采取線上線下的形式授課,內容涵蓋老年人營養不良快速評估、衰弱和肌少癥的營養干預、管飼老人營養選擇及護理、老年營養膳食設計及運營管理等。
本次試點計劃開展老年人營養膳食評估與規劃。試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1—2家具備老年營養餐評估資質的社會組織或企業,探索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營養膳食評估與服務規劃,同時為供餐企業提供特殊餐食等老年營養餐制作指導。付萍表示,很多老人會有咀嚼和吞咽的困難,嚴重影響進食及營養狀況。我國老年食品的開發還處在起步階段,不僅標準法規空缺,針對老年人的膳食品類、形式單一。目前老人食用粉糊狀食品較為普遍,其制作簡單、方便,但存在黏附性大,口腔咽喉有殘留,營養密度不夠,感官差,多數為甜味食品,導致老人不喜歡等問題。食品企業應多開發易食食品、老年營養配方食品和老年營養補充食品。“日本老年易食食品將牛肉、魚、西紅柿等再造做成慕斯,口感味道好,還增加食欲。這類食品生產技術難度并不大,市場有很大需求。這些食品不僅為老人補充營養,更讓老人感覺是有尊嚴地活著。”付萍強調。
“營養不良和少肌癥對老年人的危害是營養學界的熱門話題,學界已經達成專家共識,干預方案也比較成熟,但社會上和養老機構并不了解。人們對營養干預、營養支持的意義和作用認識還不夠。家庭人口少導致飲食單調、咀嚼能力差導致老年人愛吃易咀嚼的主食,而肉類和蔬菜吃得少、消化功能減弱,導致老年人容易發生營養不良。不少老人還存在許多營養誤區。”在老年營養先鋒班授課間隙,付萍對記者說,這也是她多年奔走呼吁改變的。走進社區、走進養老院、走進養老驛站,宣講示范指導一餐一飲為老人營養加餐……這些年,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在一線不斷進行著營養實踐并積累經驗。“研究老年營養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營養專家應該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傳播營養知識,在預防慢性病的同時,不要忘記高齡老人和特殊疾病人群正在承受營養不良帶來的抵抗力下降、虛弱無力、易跌倒、體重進行性下降的困擾。除了從基層發現問題,還要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是最有效的。”付萍對此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