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12:20 瀏覽量:17432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謝 偉 通訊員 黃中專 蕭 蕭
農產品加工業橫跨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領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7.5%。我國農產品加工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了由跟跑,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轉變,為培育新主體,打造先發優勢,塑造引領型發展奠定基礎。隨著新一輪動能升級、全渠道融合發展及科學技術實現智能轉化,農產品預制化時代開啟。近年來,廣東省率先組織化、系統化推廣預制菜,廣東肇慶在打造“全國預制菜產業之都”上不斷創新實踐,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行業不斷發展壯大。
先人一步繪藍圖
爭做一線產業發展排頭兵
在我國,預制菜發展萌芽于20世紀90年代,自麥當勞、必勝客等快餐店在國內出現,凈菜配送、速凍湯圓餃子類制品相繼推出之后,我國預制菜發展不斷壯大。到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3459億元,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冷鏈物流布局加速,預制菜市場將向BC端同時加速發展,預計2027年中國預制菜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廣東預制菜的推廣大致分三個階段:一是調研階段,自2020年起,廣東組織相關企業到山東、江蘇、上海等地調研預制菜產業,并在當年舉辦了“未來食品”研討會;二是試水階段,2021年10月第六屆中國食博會上,廣東舉辦中央廚房(預制菜)峰會,探索推進預制菜產業;三是加速階段,2021年11月,廣東舉辦預制菜產業發展大會,發布了廣東預制菜18項關鍵技術成果,隨后緊鑼密鼓地啟動了2022廣東預制菜雙節營銷,組織了“雙節營銷啟動”“科普行動”“亮燈儀式”“進武漢、上海推介”“進互聯網平臺銷售”“援助西安”“致敬春節守護者”等一系列活動。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強調:堅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積極探索預制菜“粵菜師傅+中央廚房”等模式,挖掘農產品加工業增收潛力,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產業鏈條,不斷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
今年2月8日,2022年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廣州召開,這是廣東預制菜“開年第一會”,意義重大。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領導、市縣代表、廣東預制菜十大龍頭企業負責人、金融機構代表與媒體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商產業高質量發展。2月28日,“中國味道·粵品粵香”預制菜推廣月活動在北京和廣東兩地啟動,其間采用南北互通互融、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拆盲盒,嘗粵菜”“食粵菜,品粵味”、嘉賓訪談、各界人士談預制菜等系列活動,并結合全國兩會、國際勞動婦女節、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和春分節氣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預制菜宣傳和科普推廣,為預制菜產業發展凝聚力量,為促進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拓寬渠道,為實現產業融合和鄉村振興開辟新航道。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指出,當前全國各地預制菜產業發展都在進行,廣東要爭做一線產業發展的排頭兵,要為預制菜產業發展添柴,讓火燒得更旺;同時,廣東預制菜產業還需加料,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做更有品質有文化的預制菜。
自2021年12月初啟動廣東預制菜雙節營銷以來,廣東在線上線下建立了多個預制菜年貨專區,推出4000多名“賣手”和一批金牌主播,組織了線上+線下20多場專場推介活動,效果顯著。最直觀的是量價齊升的市場表現。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盒馬預制年菜銷售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45%,淘寶上預制菜銷量則同增長超100%。其中,粵式預制水晶蝦餃廣受年輕人歡迎,有店鋪銷量增速超300%。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透露,2021年的雙節營銷是企業的銷售旺季,恒興預制菜銷售增長40%,銷售總額約10億元。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春艷說,預制菜成為網紅年貨勢不可擋,一場直播賣了4.5萬袋蝦仁。廣東品珍鮮活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翠穎表示,2022年年貨節完成銷售額超1500萬元,同比2021年增長超130%。
作為全國產業發展指數“第一省”,廣東開始加快連接世界預制菜產業發展的腳步。這個春天,廣東描繪的新征程上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不斷壯大
肇慶,古稱端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粵語的發源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最早的交匯處。記者近日驅車從廣昆高速高要(白土)出口沿紫云大道前行,“全力打造全國預制菜產業之都”的巨幅廣告十分醒目?;浉郯拇鬄硡^(高要)預制菜產業園選址肇慶市高要區金渡、白土片區,總規劃建設用地面積7000畝,其中,起步區東臨廣昆高速白土出入口,西至省道272線,南至廣昆高速,北至過境公路,規劃建設用地800畝,開發建設條件十分優越。該項目正申報今年的廣東省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并錄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儲備庫。產業園明確定位為水產畜禽養殖、生產加工、冷鏈配送、中式菜品研發、檢驗檢測、電商金融及科普觀光等集肉類和水產深加工全產業鏈功能于一體的預制菜產業園。
起步區偌大的空地上,幾十臺工程機械緊張作業,挖掘機、推土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重型卡車來回穿梭,全國預制菜產業之都的建設施工大幕已經拉開。肇慶市委書記張愛軍表示,高要區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和農業基礎,發展預制菜產業大有可為,要堅持以工業化思維發展現代農業,瞄準精深加工,大力推進預制菜產業園建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高附加值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2月17日,全國人大代表馮毅(右一)、陳瑞愛(左一)在肇慶調研預制菜產業
近年來,肇慶大力實施現代農業發展“611”工程和“4+4”產業集群工程,推動了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不斷發展壯大。2020年,全市擁有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43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2.8億元。2021年,全市擁有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51家,1—11月實現工業總產值145億元。全市擁有“中央廚房”預制菜企業26家,主要產品有涼菜、即食面、罐頭、臘腸臘肉、佐餐醬菜、半成品盒飯套餐等。2021年,全市共實現營業收入26.68億元,完成稅收5326萬元,帶動就業13639人。其中,廣東蒸燴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億元,肇慶市振業水產冷凍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2億元,廣東正利農牧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2億元,廣東新順福食品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億元,廣東陳村食品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4億元,肇慶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6億元,肇慶市中業水產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3億元。此外,還有一批近年招商引進的在建食品加工企業,主要有包括:越秀集團在肇慶封開縣投資40億元,打造農業食品領域全產業鏈,其中建設年出欄100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及年產2萬噸食品加工廠項目;頤海國際在肇慶高新區投資3億元,規劃建設2個車間,其中頤海車間規劃產能1.8萬噸,馥海車間規劃3條生產線,小火鍋產能224萬件,杯裝粉絲和拌飯產品產能超1000萬件;深圳市優合集團有限公司計劃在鼎湖區投資30億元,建設優鮮匯高端食品產業園,主要經營包括冷凍禽畜生肉、海鮮產品、水果及初級農產品。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首個預制菜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肇慶高要)預制菜產業園魅力勢不可擋。1月21日,產業園規劃建設推進會在廣州舉行,原定20來人的會議現場來了50多人,出于疫情防控考慮,還有部分人員線上參會,省外大型機構、企業等代表打“飛的”參會,向高要“反拋”合作“繡球”?;浉郯拇鬄硡^(肇慶高要)預制菜產業園正在加快首批企業駐園落地多個項目。建發股份農產品集團總經理呂榮典表示,廈門建發物產有限公司就“園區運營”“供應鏈運營管理及增值金融服務”“資產物業服務”“冷鏈倉儲物流及信息化服務”“產業引導資金”“全球原材料集中采購”六大方面與肇慶市高要區政府簽約合作。佰順農產品供應鏈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敬智透露,佰順聯合國通集團組成聯合體,擬在產業園投資建設占地600畝的冷鏈集配綜合基地,為預制菜生產、加工、倉儲、分揀、配送提供服務。
乘RCEP東風打開國際市場
“一縣多園”打造預制菜產業高地
高要區委書記陳德培表示,RCEP的落地推動大灣區內部加快一體化,后疫情時代預制菜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預制菜產業發展迎來重要窗口期。發展預制菜產業,是廣東省在RCEP背景下擁抱國際市場、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
乘RCEP東風,千年古城擘畫產業藍圖。按照去年11月肇慶市市長許曉雄主持召開的市政府專題工作會議部署,肇慶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杜敏琪擔任組長、市直有關部門和高要區負責同志任副組長的市級預制菜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各項工作。有關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對接協調,推動全市預制菜產業發展特別是高要預制菜產業園建設。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梁為東介紹,肇慶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具有發展預制菜產業的良好基礎和綜合優勢,目前已創建了包括高要區南藥、四會市沙糖橘、廣寧縣油茶、廣寧縣肉鴿、德慶縣貢柑、德慶縣南藥、封開縣杏花雞、省供銷社懷集絲苗米、懷集縣蔬菜、懷集縣稻蔬產業園(擴容提質)、肇慶市生豬、鼎湖區水產產業園等12個省級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實現“一縣一園”,全力邁向“一縣多園”。
只需加熱數分鐘,一道鮮美可口的酸菜魚便烹飪完成。“這些來自高要的預制菜,可以讓北美消費者‘秒變’中國大廚。”近日,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2022北美預制菜品鑒會上,現場嘉賓紛紛表示,預制菜品制作方便、味道鮮美、健康實惠。“期望更多的優質預制菜產品進入北美,讓當地人可以享受到更多地道的中國美食。”一名銷售商表示。1月26日,隨著高要區區長張浩龍宣布“粵港澳大灣區(高要)預制菜產業園暨肇慶恒興水產首批預制菜RCEP貨柜發車”,一輛滿載22噸酸菜魚的貨柜車徐徐開出肇慶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發往RCEP 成員國澳大利亞,標志著高要預制菜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高要,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的一顆璀璨明珠。不久的將來,輻射RCEP的粵港澳大灣區預制菜產業園將在這里拔地而起,通過美食向世界傳遞中國故事、廣東聲音,以全新的姿態描繪現代農業產業園新篇章,助力廣東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