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要聞 > 正文

21個食品相關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9-01-30 10:17   瀏覽量:2017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共有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獲獎。其中,既包含國之重器一類新成果,也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技術。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與人們的健康與營養息息相關。在食品領域,21個相關科研項目也在獲獎之列。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 黃瓜基因和雜交稻遺傳兩大科研項目獲獎

  在自然科學獎中,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黃三文等共同完成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以及由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等共同完成的雜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基礎兩個項目,獲得了二等獎。

  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從顯微鏡視角,展現了一條黃瓜鮮為人知的內在基因遺傳變異規律,打開了探究瓜類作物多樣性和功能基因的大門。研究成果不僅給黃瓜等葫蘆科作物基礎生物學和分子育種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知識框架和工具平臺,還推動了我國蔬菜基礎生物學和植物代謝調控研究進入國際先進水平。

  雜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基礎項目圍繞雜交稻育性調控機理的科學問題,闡明了應用于三系雜交水稻育種的孢子體型(野敗型為代表)和配子體型(包臺型為代表)細胞質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復的分子機理,闡明了水稻秈粳雜交不育與親和性的分子遺傳機理,提出了“雙基因三因子互作”和“雙基因分步分化”的分子遺傳模型,發現了具有育種價值的新種質,是我國雜交水稻分子遺傳基礎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上述兩個項目從基因、遺傳等角度對農作物的生長性狀進行控制,對農產品品種選育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正處于消費升級的狀態中,消費者更愿意以高價購買優質服務。在這一前提條件下,各類果蔬稻谷分選、清洗、包裝設備層出不窮。以分選為例,光學分選設備能夠在不損害食品本身的情況下,對內在的酸甜程度、是否腐敗進行揀選剔除。但這些只能為食品錦上添花,食品自身優良品質才是優質品質的基本保障,這就需要種植前期投入研究對品種進行選育。

  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獲獎項目 獲獎項目聚焦新品種培育、食品添加劑創新等方面

  在技術發明獎中,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李立會等共同完成的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制,由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等共同完成的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由華中農業大學趙書紅等共同完成的豬整合組學基因挖掘技術體系建立及其育種應用,由南京農業大學陳發棣等共同完成的菊花優異種質創制與新品種培育,由南京工業大學黃和等共同完成的生物法制備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關鍵技術及應用,由江南大學陳衛等共同完成的耐脅迫植物乳桿菌定向選育及發酵關鍵技術,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等共同完成的均相離子膜制備關鍵技術及應用等7個項目,獲得二等獎。

  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制,攻克了利用冰草屬P基因組改良小麥的國際難題,實現了從技術研發、材料創新到新品種培育的全面突破,為引領育種發展新方向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為我國小麥綠色生產和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創新了扇貝高產抗逆新品種培育技術體系。創建了新型低成本、高通量全基因組標記篩查分型技術,自主研發了針對全基因組遺傳效應評估的算法模型,準確率較國際算法提高20%以上,價格只有國際市場的1/10。

  豬整合組學基因挖掘技術體系建立及其育種應用,突破了豬基因組學研究方法和工具數量不足、效率不高的局限,構建了首個豬整合組學數據庫,涵蓋基因組、轉錄組、表觀組、表型組等多組學信息。同時,還開發了GWAS新算法等10個方法和工具,并結合機器學習開發出基于“多組學聯動評分”的整合組學基因挖掘技術體系,發掘出一批新分子育種標記。

  菊花優異種質創制與新品種培育先后收集保存了菊花及其近緣種屬植物5109份,其中400多個新品種都是南京農業大學自主培育的。陳發棣帶領團隊率先創建了菊花離體緩慢生長保存技術,5—10℃的低溫環境能將種質一次繼代保存時間拉長至12個月,很好地解決了圃地保存種質易混雜、丟失和感病等難題。

  以上4項獲獎技術均為新品種培育,而生物法制備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關鍵技術及應用、耐脅迫植物乳桿菌定向選育及發酵關鍵技術則是對食品添加劑的創新。

  生物法制備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關鍵技術及應用產出的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又被稱作“腦黃金”,近年來被廣泛運用進嬰幼兒的食品及保健食品中。該項目通過培育裂殖壺菌,發明多位點、動態反饋調控的發酵控制技術等,實現了藻油DHA的工業化生產。

  耐脅迫植物乳桿菌定向選育及發酵關鍵技術是對菌群的選育。針對當前益生菌在食品行業的大量應用,但多數益生菌需要低溫存儲,一旦溫度異常容易大量死亡。研究人員發現,有部分菌群能夠對不良溫度有較強抵抗力,并以這種耐脅迫力為靶向選育相應益生菌品種,推動益生菌群體對溫度抵抗能力的提升。

  均相離子膜制備關鍵技術可以應用于水處理環節當中,該項目的研究改變了以往我國均相離子膜制備困難、產業化不足的難題,建成的6 條均相離子膜生產線實現了綠色、低成本生產。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 大豆優異種質挖掘、海洋食品深加工等12個項目獲獎

  在科技進步獎的評選中,梨優質早、中熟新品種選育與高效育種技術創新,大豆優異種質挖掘、創新與利用,黃瓜優質多抗種質資源創新與新品種選育,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鄭麥7698的選育與應用,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羊肉梯次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等12個項目,被評為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每年評審一次,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此獎項的設立,旨在表彰為我國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據了解,本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共有5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

  本報記者 連荷(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分享到:

上一篇:幼兒能否喝酸奶?
下一篇:食品營養學等8門食品課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